2009年5月1日 星期五

JUPAS夜未眠08 - count飯corner


以下內容可能會令閣下情緒不安,商科學生不宜,敬請留意。

今集將大量引述若缺齋老人的作品,詳情可參閱:
http://dodderer.blogspot.com/search/label/%E6%9C%83%E8%A8%88(會計)
http://dodderer.blogspot.com/search/label/%E5%8D%87%E5%AD%B8(升學)

火坑
「做會計轉Firm,只是由一個熟悉的火炕跳往一個不熟悉的火炕。」
會計近年成了炙手可熱的科目,八大皆有開設。
翻開求職的報刊,不難發現有大量的職位空缺。
原因何在?
不是需求大得驚人,而是工作量大到趕人走。

香港會計人才供應過剩,可否北上發展?
別玩了,中國大陸的會計制度已開始與國際會計制度接軌的工作,這亦是香港相對於中國大陸,唯一稱得上有優勢的地方。
中國大陸的學生沒有國際視野?別傻了,會計不是講這些的,是要你「做、做、做」。非常勤力好學的內地學生,我想各位在大學見得不少吧。
可是,我們親愛的內地同胞真的沒有國際視野?中國經濟起飛,海歸學生漸多,試問國際視野何來會比香港學生輸蝕?
只要中國大陸人口中有0.5%會計人才,所謂中國大陸的光明前景就可以收檔。在中港兩地經濟大融合的勢頭下,香港會計師因為中國強盛的會計大軍而沿門托缽的預言並非誇張。
中國公司需要香港會計人才,協助走上國際?君不見廣東港商的窘境嗎?過橋抽板,是商場的鐵律之一,倘若中國大陸有足夠人才時,為甚麼企業還要花高薪聘請香港學生?

Local firm的人工,我也不便多說了。
「談到細公司出身的會計師的薪酬待遇簡直令人傷心:Freshgrad大多只有六至八千(少數2nd Tier能追上Big 4,但實在是鳳毛麟角),做上三年而不過一萬者絕對不少。當年本老頭見一客戶之會計師擁八年核數、兩年會計經驗(共十年),連花紅才勉強過15k簡直令本老頭跳起(段估佢唔會亦唔敢更唔會蠢到在Employer’s Return上報假資料)。
 ......
 十年經驗才比得上一個中、港、科大畢業生平均起薪、退休之日20k樓下亦不在少數。付出比人多至少一半血汗,換來的只是與入息中位數相當的薪酬!」
(若缺齋:會計師需求之謎)

至於Big 4,建議大家先看此兩文,再作定論:
想不想在Big 4工作---http://leehangkei.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20761
逼科寫實篇: OT原因探討之一---http://leehangkei.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32856

供應如何的多?1972年,Poly為首個開設會計系的專上學院,到1988年10月,Poly開始有Account的學位課程,當時,另外兩間大學還未有相關的課程,頂多在相關的工商管理課程裡,加插一些會計相關的courses。
今日「八」花齊放的局面,全賴不盡不實的教授,利字當頭的商家,前者為admission grade加上俸祿,後者則為大學會計系所提供的廉價勞工。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主角---奴化了的學生,不論是current,還是prospective的。

會計知識本無罪,錯是錯在很多人被院校和商界洗了腦,以為會計這一行供不應求,可以搵好多,但事實絕非如此。
當然,有人可能會質疑,我讀會計,出來工作不一定要做會計的啊,但問題來了,你是否值得用三年時間,去讀一些Big 4的conversion programme只需三個月就能完成的東西呢?對於跨國企業來說,他們希望聘請一些很wise的人,但對於會計行業來說,Big 4到今天都沒有講明要請本科修讀會計系的學生,觀察數據,有接近一半進入Big 4工作的人學士學位根本不是會計。因此,如果閣下有志投身會計界,但對其他科目亦同時有興趣的而自問又夠wise的,不妨在本科先修讀你的另一興趣,再投身會計也不遲---雖然這是一個工作量和回報不成正比的行業,但總會有人「為了知心我自投入網」的。
會計這一行是說不上甚麼專業的,考取同一個專業試這個論點可能較為薄弱,但會計與醫科、律師等行業不同,會計所需要的是熟練,時間可以彌補一切。醫科不行,因為手術的手勢不好就是一條性命;律師不行,因為語言為上,辯論技巧各人不同,教授的質素十分重要。會計呢?同一個會計準則,同一個試之下,自然越熟練越好。
反轉來說,Big 4請人可以不請本科學生,但Google請programmer/software engineer可以嗎?

另一個受人質疑之處,就是說讀會計不一定要做會計的嘛。這個可笑的論點是建基於商學院會提供其他soft skills或者金融一類的課程,可以令學生更適應commericals的工作,但會計本身能教曉閣下這些嗎?對著一張balance sheet可以令你的人際技巧有所提升嗎?
關於soft skills和人脈的討論,只是各大學商學院本身,並非與會計有關,將留待下集再談,至於金融,下文即將探討。


金融融左你
根據在科大問回來的資料,BBA學生在Year 1之後的major選擇(註):
1. Finance
2. Account
3. Econ

註:
UST的政策是,BBA的學生在Year 1以後,可以按成績自由選擇major(Global Business及Quantitative Finance除外)。基本上,所有BBA、BBA (Acct)、BBA (IS)、BBA (Global Business)、BSc (Econ & Fina)、BSc (Quantitative Finance)的Year 1課程是大同小異的。在Year 2分major的時候,Quantitative Finance和Global Business會另外處理,而在JUPAS入學時有選Acct、IS、Econ & Fina的學生有優先選擇權修讀相關的課程(即分別為Acct、IS、Econ & Fina),至於General BBA的學生,當然是Year 1分數定major了。
(可選的majors:Econ、Finance、IS、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s、Marketing、Operations Management、Acct)
CU的政策十分類似(不過叫concentration),但Acct在Year 2,像UST的Global Business和Quantitative Finance一樣,獨立開來。

嚇人嗎?更嚇人的還在後頭,下面是有關美國/香港金融界炒人新聞的zip檔:
http://www.badongo.com/file/9353801

背靠大陸,一直是香港金融界,或者current student「護系」的論點。
不錯,就我觀察所見,內地學生鍾情IT的程度,與科網泡泡爆破以前差不多(閱文至此,千萬不要拿這個論點來反擊上文的會計衰落,記住,會計需要的是時間和體力)。一些香港被視為水泡的學科例如Info Eng,在中國大陸的地位雖說不上炙手可熱,但絕對不是水泡。由於中國市場非常龐大,這股熱潮應可持續一段時間。
但正如之前所講,隨著中國大陸逐漸融合世界經濟,內地學生的視野自然有所不同,特別是鄰近金融核心地區如上海的學生,聰明的已經開始觀察到金融業是地區的未來方向。
話雖如此,內地仍非常缺乏金融教育的人才,當挖角潮延伸至教育層面時,各位吹捧者可要小心了,因為香港的優勢快將失去。

至於能力,我們的內地同胞有絕對優勢。數學能力,我想我也不用多說吧;電腦?你不是還以為中國還停留在只有電視機的時代吧。
現在唯一缺乏的,是如何把這兩種能力運用金融之上,當此脈一被打通,就是香港金融人才要當心的時間了。

當然,亦會有論點指出,香港的金融制度相對於大陸健全,為此,我抓來了一本書---《香港股史》。
所謂的健全,純粹是因為中國大陸在1949年以後政治動盪,令金融體系受到致命性的破壞。在1949年以前,上海的股票交易,比香港絕對先進得多:當時上海的交易所已有期貨買賣,但香港還是只有現貨交收。
可見,除了金融教育方面的人才,中國現在還需要時間,就在這段中國金融業成長中的時間,香港的教授和金融業界為了自身的利益,絕對不會放棄這個機會,去搜刮好成績的學生和人才。


Happy 易 con
第一次認識Econ,是接觸林行止一書《閒在心上》,裡面一些文章對經濟學家,或者是經濟學,有著很幽默的自嘲:


遊客在食人族聚居的島上旅行。
他路過一個人腦專門店,見其櫥窗有如下的價目表:
藝術家腦每磅9元;
哲學家腦每磅12元;
科學家腦每磅15元;
經濟學家腦每磅219元。
遊客因此得出經濟學家的腦袋最受食家歡迎,因為根據簡單的供求律,市場需求殷切價格才會上漲。
詢之店東,哪知答案完全相反:「經濟學家大多冇(無)腦,不知要多少個經濟學家才有一磅腦,物以稀為貴,經濟學家腦的價格因此比較昂貴!」
遊客的猜測和店東的標價,都跳不出供求律的範疇。
「經濟學家」可代入其他「動物」。


「經濟學及經濟學家笑話」(Jokes about Economists and Economics)網站(www.etla.fi/pkm/jokEy)有一則「攻讀經濟學十項理由」,筆者以為其中五項有「普遍性」,改寫如下—︰
1 讀通經濟學等於擁有常人所無的獨門武器「無形之手」,有必要時可令對手防不勝防。
2 可以終日侃侃談論財富而不必理會能否賺錢。
3 「滾石」的米克.積加(倫敦經濟學院肆業)和「大隻佬」舒華辛力加(奧地利Graz大學畢業),都是「經濟學出身」,他們名利雙收,足為範式。
4 當你失業領失業救濟或綜援時,你不會徬徨、自責,因為你知道淪落如斯不是你的錯而是大氣候出問題。


當你酩酊大醉或酒精成分超出標準駕車被抄牌時,你可以振振有詞(酒醒後)辯說你在做有關「邊際效用遞減法則」(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的「實證研究」。


這是一個經常聽聞的「笑話」。好色之徒遇美婦人,挑逗之心頓起,問美婦︰「陪我過夜,給你一百萬。」女說︰「我想這是可能的。」男說︰「一百元又如何?」女答︰「你當我是什揦人?」男說︰「你是什揦人已無關宏旨。我們討論的只是價錢問題!」
這個笑話,出自大文豪蕭伯納之口,他言之鑿鑿,說男的是當時初露頭角盼顧自雄的邱吉爾,女的是二十世紀初期的倫敦社交名媛貴婦阿士東夫人(Lady Aston)。
經濟學家因為被嘲諷只知價格不知價值,因此,此「笑話」的男角通常被說是經濟學家。


這則笑話是邱吉爾說的。
二個經濟學家討論一個問題,得出二個結論,如果其中一人是凱恩斯,得出的結論有三個。


少女患絕症,醫師告以只能活二三年,病人聞言,極度悲傷,眷戀人世,人之常情;醫師叫她不必沮喪,勸她找個經濟學家做丈夫。病人奇而問之,為什麼?醫師說,和經濟學家相處,一年等於十年,二年,即二十年,這算是不短的時間了。
和經濟學家結婚可延年益壽?答案是肯定的,因為經濟學尤其是計量經濟學沉悶難耐(他們自己非常「過癮」是另一回事),與精通此學者相處,度日如年也。


上帝創造占星術,目的在彰顯經濟學家預測經濟的準確性;上帝創造經濟學家,目的在使氣象學家看起來不會錯得太離譜。


經濟統計數字有如穿比堅尼(bikini)的女性,其所展示的部分固然重要,但被遮掩的部分即未公開的要點更要命!


獨裁者指明要獨臂經濟學家當顧問。
為什麼「獨臂」?
因為對經濟學家老是說"On the one hand, we could do; but on the other hand maybe."令人無所適從。
這則「笑話」當然是美國總統杜魯門調侃經濟學家的話。
老杜說:「經濟學家既然事事都要作諸多假設,因此談論經濟問題時,便老是『一方面如此,另一方面又這般......』,這的確令人煩厭。」
《第三隻手》(C. P. Clotfelter:《On the Third Hand-Humor in the Dismal Science, an Anthology》, Michigan, 1999)在引述這段「逸聞」時(p.5),板起面孔說教,不過,此「教」有理,甚具啟發性。作者認為杜魯門的說法大謬,因為經濟學根本是一門「不確定的科學」(an uncertain science),上呈給領導的報告,其實是一組「選擇題」,即答案皆不肯定;如果答案非白即黑,做決策者是謀士(幕僚、智囊)而非總統或主席了。領袖的任務是從眾多「建言」選出他認為對症的處方。因此,謀士應該做「多手觀音」,因為其責任正正是提出「多元建議」、「不同方案」,供領導人抉擇—領導人因此要對施政負最後責任。
獨臂經濟學家會反賓為主,成為決策者,那便大事不妙了。


照搬一種意念是抄襲、剽竊,為學界不容;集各種意念則為研究,是學者特別是經濟學者終生致力的工作。


第一天上帝創造太陽,對著幹的魔鬼馬上創造皮膚癌;第二天上帝創造男女,魔鬼則創造婚姻制度;第三天上帝創造經濟學家,魔鬼無法應付,只好創造經濟學家—計量經濟學家。


有主婦飯後散步,遇鄰居小孩在前院跟一群出世不久的小狗玩耍,她駐足觀賞。小孩問,你喜歡小狗嗎?主婦給與肯定回答,並問,牠們是什麼種的狗?小孩說,牠們是經濟學家。「是嗎?我丈夫是經濟學家,我今晚會跟他說世上有一種經濟學家狗。」過了數天,經濟學家飯後散步,遇小孩帶一群小狗學跑,他們停下「寒喧」,經濟學家問:「牠們就是我太太所說的經濟學家嗎?」小童答道︰「是,不過牠們的身份已改,牠們開眼了,因此叫做經濟分析師!」


換燈泡本是稀鬆平常的事,但不同學派的經濟學家有不同的方法。
問:多少名芝加哥經濟學家才能換燈泡?
答:一個都不需要。因為假如燈泡壞了,市場會作出調整,何勞經濟學家動手。
問:換燈泡需要多少名新古典學派經濟學家?
答:這要視乎工資水平而定。
問:換燈泡需要多少名保守經濟學家?
答案1:不需要,黑暗會迫使燈泡自動更換。
答案2:不需要。如果真的需要更換,市場力量會令其發生。
答案3:不需要。只要政府不插手,燈泡便不會有問題。
答案4:不需要,因為無形之手會導致光線處於均衡狀態。
問:更換燈泡需要多少名經濟學家?
答:一名。如果他能獲得這份工作。
問:換燈泡需要多少個商學院博士生?
答:他正在撰寫論文,五年後便有答案。
問:更換一隻燈泡需要多少名凱恩斯學派經濟學家?
答:全部。因為如此便能製造就業、增加消費、刺激投資。


婚姻顧問無法說服決心離婚的婦人,她的理由是,丈夫每夜在床上看聯儲局那本「棕皮書」(beige book,經濟數據統計月刊),並向她預測人類前景一片光明,明天肯定更美好,下季GDP又會增長幾個百分點,他們的物質生活將水漲船高,十分美滿;但他從未有所動作。
婚姻顧問說他不是經濟學家,建議婦人離婚,而且不收診金。


自嘲就看完了,未知各位是否對這科有所改觀呢?
1776年,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出版,奠定了經濟學能立於其他科學的基礎。
可是,一直以來,經濟學中的流派可以說是各自砌模型,不時還會出現矛盾的現象。
在商學大系裡,經濟學可以說最早進入大學之科目,就是因為它有雄厚的數學基礎。

由是觀之,經濟學是一門十分講究數學根底的科目,特別是深造碩士博士之時,就是文商科與理科出身的學生分道揚鑣之日。
綜觀各大學,CU Econ的歷史可以說是最長的,在中大未成立以先,就已經有經濟系,傑出校友自然有不少:鄭海泉、郭國全、梁海國等。
至於HKU Econ,雖然成立年分較CU晚,但校友亦有不少,嶺南大學校長陳坤耀就是HKU經濟系的第一批教授,梁錦松、馬時亨皆是他的門生。不過,近年HKU Econ可以說是歷經變革,與其他商學院的科目離離合合,不如CU Econ一般,一心一意還存留在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資源上的分配,可以說值得留意的。

UST則一開始就把Econ看成商/理學院的一部分,以強勁的數學分析為主打,側重點與HKU和CU是有少許的不同。
至於BU,單看programme名稱就已經是北望神州了,對中國經濟、中國農村經濟等題材有強烈的側重。
City沒有太多的研究,還望高手指點。


合攏之術
Econ & Fina,是HKU和UST都出現的組合,主要原因,就是上述的自嘲中,計量經濟學的出現,使Econ和Fina有著更緊密的關係,當然亦有收生上的考量。
Acct & Fina,是HKU和Poly都出現的組合,這主要為了配合Acct中Financial Acct Stream而開設,使學生更具競爭力。
Acct & Law,這是City搶學生的政策,但出路是否一片光明,還是未知之數,因為要同時報考兩個方面的專業試,很容易吃不消的。


結論
今集機械貓有別於上幾集,不斷發炮,旨在儆醒一些沉醉於商科的高材生:醒來吧!
當然,正如之前論壇有人所講,看完這篇文,去讀BBA的仍會去讀BBA,去讀Science的仍會去讀Science。
但此文只想講出,各位不要被所謂的光明前途所蒙騙,記住,每一份工都是要捱的,讀完會計、金融不代表你可以坐享其成,下半世唔憂米。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