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日 星期五
序
一個語帶雙關的標題,靈感來自一篇由Stanford的商科professor所寫的
《The End of Business Schools? Less Success Than Meets the Eye》
http://www.aomonline.org/Publications/Articles/BSchools.asp
可以這樣說,這篇文除了道破MBA的假大空以外,亦是對於冒死衝入BBA的人來說,一篇發人深省的文章。
個別院校評論(一)---CityPoly獨憔悴
在眾多院校中,City和Poly可以說是「合縱連橫BBA」的風暴下,兩所仍然把BBA的major/concentration炸開來收生的院校。
當中,City可以說仍然不怕死,MST和MS炸開,把HRM這個驚天地泣鬼神的吹水科獨立起來,EC和IS同時存在,結果當然成了恆商人的最強後盾。(不過在6901的誘惑下,這些水泡的發展空間有限)
至於Poly,濫開的情況不太嚴重,只是一些Engine那邊的科目,為了撈Business Schools的油水,出現了一些十分古怪,但又不是雙學位的programme,其中的表表者是Product Engineering和Enterprise Engineering,前者是類似IEEM(?)的programme,後者則是類似IS的物體。不過對於普通學生來說,大家當Enterprise Engineering是e-business的膨脹版就可以了,雖然你會在心裡說:「頂!咁搞多野做乜鬼」,但這就是大學的技倆,沒辦法。 Enterprise Engineering可以拿CityU的E-commerce來比對一下。
亦因為歷史的關係,Poly的商科能夠和HKU一決高下,畢竟商科最著重的是人脈。
個別院校評論(二)---HKUCU人脈對對碰
當年,在BBA還是水泡科的時候,為了成為大學生,BBA都照殺。(但要注意的是:當年的水泡學生,在今天看來,應該是中上游的學生了)
隨著歲月的轉移,商管學位在香港的地位(不論是學士還是碩士)不斷膨脹。同時,當年的水泡學生在大公司擔任高層的人數亦越趨增多,結果結成了CU的人脈大網。
要留意的是,雖曰HKU乃政務官的出生地,當外圍經濟美好的時候,CU的AO報考人數卻會超越HKU。
根據95-96年度的資料,HKU有5位學生獲聘為AO,而CU則有15位,CU的15位AO當中,大部分都是出自Business School。(參考書目:《香港大學聯招策略》,趙榮德)
至於講到請大粒佬來為學生開Talk,HKU的確有一定優勢,當然,如果各位覺得這些大粒佬只懂吹水,言之無物的,我也無話可說。
個別院校評論(三)---UST之崛起
(參考書目:《同創香港科技大學》,吳家瑋)
老實說,UST的商學院是一個神話。
那些甚麼商管分析十分有用的廢話,我就不引用了,直接了當講UST商學院的初期困難。
「教授是大學的靈魂。既然要辦商學院,就要能在這領域裡聘請到國際一流的教師。
......
國外的一流學府裡,不乏出色的資深華人教授(雖然願意回來的不多)。但是他們那一代裡,好學生大多走上了科技的路。一方面是因為科學化的企業管理還未成熟;另一方面是五四運動以後,『德先生和賽先生』之說在教育界影響深遠,從事科學工作被公認為救國之道。
再說,那是國家戰亂赤貧,人民流離失所的一代。現實的觀點,驅使家長們鼓勵孩子走向科技;他們認為理科、工科畢業出來好找工作,在亂世中有比較可靠的吃飯本事。還有更現實的想法呢:理科、工科畢業的大學生能夠爭取到『助教』或『助研』的經濟資助,容易去美國留學。
結果是:國際一流的商學院裡,極少看到資深的華人教授,何況富於學術行政經驗者?那幾位絕無僅有的優秀學者,生活十分舒服,對我們的『訪求』無動於衷。每年回國一兩次做客卿,接受紅地毯的優遇,很美。何必放棄一切,回來做開荒牛?
還有:西方的商學院裡,教師酬薪很高。很多還可以在商界---包括金融界、貿易界、工業界等---擔任顧問。特別成功者,顧問費的收入可以比薪金高上幾倍。這些專業裡,香港非但在教師薪酬上無法相比,更缺乏商界提供顧問的機會,倒不是商界不需要顧問,而是慣於高價僱用外國的顧問公司:不用洋人,放不下心。
在資深教授難聘的情況下,我不得不找外援。也就是說,尋求戰略夥伴。
......
剩下的唯一選擇,事實上正好也是最合適的戰略夥伴,就是洛杉機加洲大學(UCLA)的商學院。
......
老天爺也確實幫忙:Clayton LaForce(註:UCLA在當時的商學院院長)已經當了十多年的院長,成就斐然,正在準備退休。但是退休之前,還想圓兩個夢。......二是加強商學院的國際化,尤其是利用加州的地理優勢,指向亞洲;雖說UCLA的校友遍佈亞太地區,但是缺乏一個吸引力特強的焦點。
我及時向他提供了最好的機會:視野遠、起點高、國際氣味濃厚的科大,能夠幫助他還這個心願。LaForce很快就把兩位副院長拖了進來;經過數次成懇、務實的討論,為期五年的合作計劃就此定下。」
這段創校的夥伴關係,令UST和UCLA,結下了不解之緣,但要雙雙榮登商學院的神枱,還需要一位神人---陳玉樹。
「他把科大的商學院從無到有,一手帶大。短短三年裡在本港打出名堂;短短五年裡在亞洲鶴立雞群;短短十年裡在全球名列世界級商學院的金榜。
......
他在柏克萊加州大學唸完經濟博士學位後,前往芝加哥的西北大學任教,後來轉到洛杉機的南加州大學;36歲就當上了講座教授:一位出色的金融學(財務學)專家。
心繫香港,自願用留職停薪方式,請假來到新成立的科大服務兩載。兩年變成三年,三年變成永久;其實我心底裡壓根子就沒打算讓他脫身。當然,萬事不能勉強,呆不呆下去完全看他自己的決心和夫人的支持。
與UCLA的Carol Scott到處求才,用盡方法尋找一位適當的院長,徒勞無功。我甚至還打過她本人的主意,可惜她的丈夫在洛杉機有番事業,放不下手。
再三商討下,覺得陳玉樹這位從來沒有幹過學術管理的年輕人,聰慧而不自傲,穩健卻又敏捷,很可能富有行政能力,只是深藏露而已。決定賭它一賭,讓他當上創院院長,試圖開天闢地。
這一賭,賭出了陳玉樹的天才,賭出了科大的光輝。
要在全球的商學院裡站穩擂台,首先還得搞好基礎學術研究工作。這是陳玉樹的戰略,也是我起初不很了解的戰略。公認商學院裡教學重於研究,那麼為甚麼不能從頭就把一百多教師職位分成主攻教學和主攻研究的兩大類?陳玉樹對此並不反對,但是認為分類應在考驗中自然出現,不能預定。事實證明他是對的。
想在全球的商學院裡打響鑼鼓,必定要為企業界提供優質行政管理人員培訓。這也是陳玉樹的部分戰略。我雖然撥出『鉅款』來支持他的重點項目,卻並不徹底了解為甚麼培訓班要搞得如此高級。當亞洲地區學費最貴的科大---Kellogg EMBA初次被《金融時報》評判就進入全球十強,次年又躍登全球第六名(寫這本書時跳躍到全球第二名),事實又證明他是對的。」
結果,UST在絕佳的環境和人才配合下,商學院脫穎而出,成了招牌科目。
時也命也,若沒有這樣好的運道,UST的商科亦不可能在收生人數極多的情況,仍能處於優越位置。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各位UST商學院的current或者是prospective student,可曾想過,UST BBA只要差丁點的元素,就會成了水泡科?
恆商?!
商學院的崛起,並不是這一兩年的事,但收生成績逐年攀升,卻是令人汗顏。
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了恆商的崛起,大學的商科教授也不能這樣的風光,只要一看大學的收生來源,就明瞭大概的了。
根據UST SBM Admission Talk的資料,07年入學(泛指所有SBM的programmes)的學生中,有61人來自恆商,至於其他院校的詳細資料,我就不知道了,但數目一定不會少,可見恆商人確實有推高商學院成績之效。
另一方面,部分在普通中學就讀預科的學生,在大學教授的廣告式洗腦,再加上父母無知的推動下,發現「自己原來很適合讀商科」,結果當然令成績火上加油。(還是雪上加霜?)
BBA提供的是甚麼?
這點,我也不用多講了。自己看序介紹的那篇文,順便訓練一下閣下的英文能力。
順帶一提,BBA(上至Global Business,下至General BBA)的教授和學生賣廣告的能力是非常厲害的,能在一個admission talk內,「感召」幾十位純真的小男/女孩為商瘋狂,諸位進入商科的admission talk(特別是CU和UST)之前,緊記做好預防措施,否則焚心似火,走火入魔,那就愛莫能助了。
倘若閣下容易受人影響的,除了入學的那一part以外,其他部分用耳塞塞著自己的耳朵吧。
「被人hard sell,要即刻在心裡嗌唔好,仲要大摑自己兩巴,將件事向你信任的人諮詢。」
信任的人?師姐師兄吧,不過最好先確認一下她/他有沒有被商科的廣告腐化了。
被遺忘的BU、LU、OpenU
的確,在商科的角度裡,這三間大學很易被人遺忘,除了賣廣告能力不足以外,更是因為商界人脈---別忘了,BU是journalism起家,LU是博雅教育,OpenU是open for public。
而從現實角度,不少本地公司請人時的確是會以哪間大學做第一項飾選工具,這是商界尤為明顯,因為商界幾乎所有學系的學生皆可吸納。
結果,有公司只請兩大之人,有些三大,有些四大,有些無視某些大學,這是各位打算投身商界時,需要留意的地方。
商學院的認證
在香港來說,大學的商學院主要從兩所機構獲得認證,一為美國的AACSB(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另一為歐洲的EQUIS(European Quality Improvement System)。
不過,這些認證的用處,對於學生用處,其實不大,你不可能因為哈佛和你自己的院校同樣獲得AACSB認證而得到哈佛的人脈,院校拿這些認證,主要都是為了在Info Day嚇唬一下未見過世面的小朋友。
當然,還有一個用處,就是避免誤以為是一些商科的野雞大學,特別是在國際交流時會有少許的保障。
商科以外:Hotel/Tourism Management
這亦是Poly的皇牌之一,CU暫時也沒法追上,畢竟Poly的SHTM(School of Hotel & Tourism Management)在1979年已經成立,更是全亞洲最大的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
至於CU,則只是在FBA以下,與Poly獨立出來的一個school比較,拿到的資源始終有限。
Poly在Hotel和Tourism Management的Bachelor和HD的課程安排是有所不同的,Bachelor方面可以自由選擇full time study,或者是sandwich,full time的學生可以在Year 1和Year 2的結尾去進行十星期的實習,而sandwich則是48星期的實習,需要defer一年才畢業。
反之,HD的學生必定為sandwich課程,在Year 2就需要進行為期48個禮拜的實習了。
Bachelor和HD offer的courses亦有些不同,這個關乎課程的比對,容後再探討。
至於CU,就官方網頁所見,offer的是在暑假的summer intern,性質為compulsory,能否像Poly般defer一年做實習,就不得而知了。
選科攻略@商科
(理科我打算寫完醫科和工科之後,才一次過講,這會完整一些。)
之前hk1989都寫了不少,我也是長話短說吧。
揀商科的人,主要有四類:
‧慾火焚身,非商科不娶/嫁。
‧為世所逼,家長(etc.)拿著枝槍篤住你背脊。
‧中六選錯商,泥足深陷,不能自拔。
‧商科用來攝位、水泡等等。
第一類,你是理科人的話,恭喜你,你有幾乎全部的商科可以選擇。
但文商人就比較頭痕,某些programme,甚或是某些院校(如CityU)要求你在數學上有一定的成績,才會獲得錄取。倘若閣下在會考數學不幸摘E,你就會失去CityU這個龐大的水泡。
第二類,望天打卦,不過理科人會有多D走棧位。
第三類,如果是純商的(Econ + PA + BS),那就節哀順變吧,當然,你還可以選擇文學院/教育學院/法律學院的,但理學院/工程學院是不可能的了,死心吧。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有Econ,有M&S,那你還可以選HKU 6901的,不過要執番起那些pure science,就不是一件易事了。
第四類,看你當甚麼做水泡吧,倘若閣下厲害到視Global如糞土,QF、AC在你腳下,BBA (Law)是你的玩物的,那我也無話可說,唯有祝閣下好運了。
結語
太懶,四字真言算數:
「好自為之」
標籤: JUPAS夜未眠08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