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日 星期五

JUPAS夜未眠08 - IT大系


從二極管到積體電路,數學和物理絕不可少。
IT,正如某些學系一樣,曾經風光,人才輩出。
隨著歲月的推移,很多「未夠秤」的programme被幹掉,又或是被整合。

定義(1)---Electrical v.s. Electronic
這兩個工程學系雖然息息相關,側重點卻有不同。
Electrical Engineering主要是針對發電機、電動機的傳統電力工程,俗稱「重電」。
Electronic Engineering著重的是微電子的應用,學生需要的是如何在細小的空間裡設計電路,而非大型的電線設計。
由於近年科技急速發展,Electrical Engineering亦有時會「撈過界」,允許學生修讀一些electronic engineering的courses,這是學系本身發展的考量,沒有辦法。
畢竟,香港需要的電機人才,著實不多,加上內地同胞的競爭下,Electrical Engineering只有轉型救亡,亦解釋了為何香港只有HKU和Poly開辦Electrical Engineering。

定義(2)---Electronic v.s. Computer Science v.s. Computer Engineering
簡單來說,Electronic Engineering設計晶片,Computer Engineeering安排晶片怎樣與其他東西配合,Computer Science寫programme教晶片怎樣運作。
事實上,Electronic Engineering與其他與電腦相關的學系最大的分別,就是真的要求閣下有濃厚的物理和數學基礎,反之,其他的則要求有良好的數學底子。
至於Computer Science和Computer Engineering,根據CU教授在Admission Talk的講法,Computer Engineering出路較廣,因為不但局限於電腦,更能夠研習一些與人工智能(如ATM、智能機械人等)的題目。
UST對Computer Engineering的定義(賣廣告賣到連Engine School都要互片......):



定義(3)---Info Eng
請參閱下圖:


CU FAQ:http://www.ie.cuhk.edu.hk/index.php?id=22
特別留意第七條問題,必定會心微笑。

CU Info Eng仲有一個甚麼Business Enrichment programme,主要為了推學生落會計火坑,以免資訊業界人才過盛:http://www.ie.cuhk.edu.hk/index.php?id=291
至於HKU的Info Eng,與CU不同,沒有獨立的department,不提也罷。

定義(4)---System Eng
這科其實在分類時比較尷尬,因為其「進可攻,退可守」的特質,令它結合了電腦、數學、金融、物流多個不同的範籌,而由於CU的Engine大部分都是側重電腦的應用(這亦是CU創立Faculty of Engineering時的宗旨之一),所以我把心一橫,把它放了在今集。
不過近來此系又有新搞作,就是爆多個E-commerce出來,哄多一些Mainland student入局。(詳情請參閱下文)
除了E-commerce以外,還有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Business Info Systems、Financial Engineering。

定義(5)---Poly/City的COMP (SCI)
這個其實無野好定義的,只是想為理科人高呼Oh My God而已。
「攪乜鬼野文理商都讀得喎,又少左個水泡。」
真係要天亡理科人?非也非也,此為救系之策矣。
Side product是文商人會有多丁點兒的生存空間。

救系大業,交付誰手?
自從數碼港變成豪宅以後,大學的電腦相關學系不再囂張(HKU曾要求修讀Computer Eng的學生要有4A),曾幾何時,隨手也能拾到幾個A的電腦工程,今天淪落為水泡,最差的情況,曾試過AL 3E都入到HKU的,只要你UE D就可以了。

各大院校中,首當其衝的當然是CU了,正如上文所述,CU的政策就是computer-oriented,IT塌下來,教授們豈不要沿門托缽?結果,親愛的內地同胞和副學位(AD/HD)的學生救了IT大系的一命。
可以這樣說,內地學生的勢力範圍,不但只限於CS、CEng,更踩埋落Info Eng和System Eng,只要一看JUPAS Stat,你就笑不出來的了,當中System Eng在國內賣廣告的實力,實在與UST不遑多讓,系主任到偉大的祖國去宣傳時,經常因為「香港 + 中大 + 工程」三種原素,令學生蜂擁而至,反觀System Eng在Info Day的admission talk,整個可以裝下一百多人的Hall只有小貓一兩隻,大部分更是坐在山頂位,有些更是中途加入,中途離開,其冷清場面實在卒不忍睹,弄得副系主任不斷在問我們有沒有問題,因為他已經講到無野好講,介紹(副?正?)系主任出場時更是「嘴中爛Gag講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令聽者感到無止境的無奈。

至於AD/HD,亦因為高考的參照成績較低(因為學生雖然修讀副學位,但不論讀一年直接入Year 2,還是讀完整個學位再入,都是要refer to高考成績,成績非常優異者除外,但只是九牛一毛),使到相對的門檻較別的學系低。

HKU方面,是Civil Eng的陰影下,與電腦相關的programme沒有花太多力量去拯救,反正都有Civil-Law這種嚇死人(不論是收生還是課業上)的皇牌,再加上HKU的名氣,復原速度總會比其他院校快一些。
UST其實都沒有太特別的地方可以講---水泡被內地學生充滿了,Master和PhD更是他們的天下,據聞他們在postgraduate的成績亦十分優異(有些閒閒地在成績表上找到幾支A),而科大亦積極為他們在工商界找intern和placement,務求令這個一站式專才培訓與轉介機構(科大用這個名來代替可能會更為適合??)更為內地生所愛。
近年UST亦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從台灣挖來一些優秀學生,似乎為non-JUPAS比例提升到20%作準備。

Poly和City,雖然亦有內地生和副學位的大水喉射住,但始終因為名氣與歷史的關係,與CU和UST不可同日而語。結果,要出動「文理商都讀得」的政策來。
文商人是否受惠?在入學上可以說是的,但讀起上來就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了。

各大院校簡評(CS/CEng)
在UST 07年的CS/CEng admission talk裡,教授說「三大來說,UST的教師團隊最為龐大,研究範圍亦最廣泛。」

為此,抓來了三大的Staff列表,來查證一下:
HKU---http://www.cs.hku.hk/people/academic078.htm
CUHK---http://www.cse.cuhk.edu.hk/v5/people/lec.html
UST---http://www.cse.ust.hk/admin/people/faculty/
一看,不禁驚嚇萬分,HKU和CU的academic staff只有三十多人,UST竟然有五十多人!
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把CU Info Eng的academic staff也拉進來,那CU和UST可以說是不相上下,亦再一次證明了,UST的廣告營銷的確做得十分優秀。

至於研究範圍,UST講得最清晰,共有六個主題:AI、Data,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Networking and Computer Systems、Software Technologies、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Vision and Graphics。
Data,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Networking and Computer Systems這三個,不就是CU Info Eng所涉獵到的嗎?
CU分stream的情況沒有太明顯,因為根據網頁顯示,Year 3全是elective。
HKU在180個credit裡,有51個是elective。

Poly在課程的舖排上,較City有彈性,除了Computing以外,更有Enterprise Infomation System和Information Technology,詳情請參閱下圖:


至於City,共有4條streams:Information Security、Multimedia Computing、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Project Management和Systems and Networks。

BU的COMP SC、COMP-IS與CU類似,Year 3以elective居多,但要注意BU是把此兩科放了在Faculty of Science的,因為是沒有Faculty of Engineering的。

OU自己看:



風雨飄搖Triple E(Electronic Engineering)
曾經,Electrical和Electronic Engineering是HKU的皇牌---比其他院校多一個E......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在互聯網急速發展的年代,仍逃不過拆夥的命運,Electronic Engineering,愛上了Communications,組成HKU和City皆有的ECE。
Electrical,只好斯人獨憔悴,在HKU和Poly的Engine School度過慘淡的餘生。

至於獨身的Electronic Engineering,只能在CU和UST找到。Poly的則已經變成了EIE(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而UST亦有這個組合。
這些不同配搭亦看出各院校的側重點。

資訊的工程(Info Eng)
沒有太多東西可以說,簡單來說就是縱橫electronic到programming層面的課程,亦是其中一個為今日內地中學生瘋狂的課程---每個人,都希望成望「中國的Bill Gates」......(作者個人意見:那就要向Bill Gates的輟學歷史多多學習了xd)
要注意的,是HKU和City的Info Eng皆隸屬於Electronic Engineering之下,有別於CU的獨立department,在資源的分配上自然較為輸蝕。
Info Eng三大streams:Telecommunications、Internet Engineering、Information Processing。


「進可攻,退可守」(System Eng)
入此個programme,必先有一個心理準備:你將會上一些課程,以廣東話 and/or 普通話 and/or 英語授課,目的是訓練閣下聽覺和語言能力。
一看staff list......orz...我也不想多講了,自己睇最實際:http://www.se.cuhk.edu.hk/people/people_academic.html

不過,就課程的結構而言,這對學生卻是一個很不錯的安排。
不僅把甚麼IEEM、IELM、LESCM拉在一起,更把非常吸引的Financial Engineering拉了進來,再配以Business IS作緩衝,實在用心良苦。
這亦是對於有修讀Pure and/or AppMath,一個可以晉身投資銀行界的水泡,只是大家習慣性地把engine課程的宣傳單張棄之而後快,把business的課程booklet奉若神明,天天供奉,結果卻未能清楚了解工學院課程,就判了它們死罪,倒頭來卻害了自己。

當然,如果讀Financial Engineering的過程中,發現自己不太適合,仍然可以回歸本源:Business IS或者新開的E-commerce,甚或是改修CS/CEng也不為過。

如果硬要和商學院的QF比對,Financial Engineering所缺的,就是soft-skills和商場技巧的訓練,當然還有人脈,communication skills是工學院學生一直為人所詬病的地方,這關乎收生和課程的問題,很難解決。
簡單來說,Input Language差,沒有太多的訓練,Output自然差;Input Language好(別忘了:商學院count英文count得好重的),又有適當的訓練,Output自然好。
雖然如此,實際環境如何,還要看閣下的造化。


(INT &) MULTIMED TECH
這科一直因為average score較低(8.0-9.0),被不少人當作水泡,卻不知道此科的狠辣之處。(詳看上文有關此科的Admission)
簡單來說,此科大約類似UST CS/CEng的AI和Vision and Graphics stream,不過Poly把它獨立成一個學士,一個HD的programme。


UST谷到行......
值得一提的是,UST的CS( COMP、CSIE)有一個「Honors Study Track Program」,就是讓一些屈到無朋友的學生,在4年以內修畢CS的學士和碩士學位,而這些學生的某些courses亦會進行小班教學,簡單來說,就是「屈機人困獸鬥」,而這些學生的成績是不用拉curve的(relative),而是採用絕對(absolute)的計分方式。
點解屈到無朋友?因為他們都要符合下面任一條件:
‧AL的average grade要B或以上(不計語文)
‧會考5A或以上(包括Maths)和良好的AL成績
‧EAS要在CE Maths拿到A
入了去這個Track的,每個semester的CGA(cumulative grade average)要維持A-或以上,否則就會被人關心,甚至是踢出來,這一點是絕對不能夠忽略的(教授通常在哄學生入局時會輕描淡寫......)。

至於ECE(CPEG、ELEC、EEIC)方面,UST亦有一個Honors Research Option讓「屈繼續屈」,有幾項特點:
‧UG Reserach Thesis(就是Final Year Project再加論文)
‧於Year 2的summer有一個Guaranteed Research Internship,本地海外皆有
‧Guarantedd Scholarships(這個用來賣廣告,不用多談)
‧Rigorous and Advanced Training(在Year 3,學生可以take一些postgraduate的courses)

不過官方網頁對Study Track的介紹多於Research,可能是前者賣點十足吧---4年就可以拿到學士和碩士學位......

手上只有一張關於Electronic Engineering的Honors Research Option的單張,裡面提及Rigorous and Advanced Training是指學生會有focus training in one of six streams in ECE,當中包括:
‧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s
‧Biomedical Engineering
‧Control, Robotics and Discrete Event Systems
‧Signal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hotonics and Optics
‧Microelectronics
在Application for Honors Research Option方面,A-Level要在下列的任一配搭中拿到exceptional grades:
‧AL Pure + AS Phy + AS other subject
‧AL Pure + AL Phy
‧AL Pure + AL Engineering Science
同時,學生的CGA亦需要達到A-或以上,才能進入此option
學生需於Year 1 Spring開始時,向學系申請。在Year 1 Spring以後申請的學生,需於過去的連續兩個semesters取得A-或以上的成績,才符合資格。
學生最遲於Year 2第2個semester之前,向學系申請此option。

IS?SE?
翻查紀錄,最先有「IS」此字的programme,是City BA IS(BA = Bachelor of Administration)。
當年HKU的Computer Science則分為普通CS和CS (IS),後者的收生成績比前者高。

及至98年,科網熱潮開始捲起,HKU的IT相關科目陷入混亂之境,不但有Computer Science和IS結合,更有所謂的Software Engineering,分別和Computer Science、Computer Engineering共諧連理,情況大概類似今天商科亂開programme一樣,教授不斷吹捧光明前景,純真的學生們不斷湧入,再加上當時資訊不如今天的好,在那些所謂升學輔導書藉(雖然我在文中也有引用,但大部分時間只引fact,不會引廣告)的順水推舟的情況下,成績年年升。

00年,進入最癲瘋的階段,Software Engineering(SE)鬧獨立,但收生成績卻不如其他IT相關的programme,而BBA (IS)後面再加上「/BEng (SE)」,以壯大聲勢,當時BBA (IS)由於是HKU獨門科目(00年UST商學院只有BBA、ACCT、ECOF),Median竟達語文雙C,3 AL ABC,與水泡一詞可謂風牛不相馬及。
04年,Software Engineering終於出現了「As the total number of offers issued is less than 10, admissions grades of the applicants for the respective percentiles are therefore not available.」,至於BBA (IS),則是語文雙D,AL 3C的慘淡局面。
05年,Software Engineering宣告死亡,只出現了BENG(CE/EComE/EE/InfoE)這個組合。

那,甚麼是IS?
根據科大的BBA (IS)廣告網頁,「IS is the strategic application of IT in a business setting to help improve business processes.」
看一看IS的required courses,或者會有幫助?
‧ISMT 221 Information Systems Analysis and Design (3 credits)
‧ISMT 223 Business Applications Programming (3 credits)
‧ISMT 226 Database Design and Administration (4 credits)

說它是e-commerce,又似乎忽略了programming的部分;說它是programming,又似乎忽略了networking的部分。
IS = CS/CEng?又似乎不是。冒犯些說,是有點不倫不類。

講到BBA (IS)的認證,更是糟糕。
除了HKU多一年self-finance(合共4年)駁上去讀多個BEng(CS),能夠拿到HKIE的認證外,純BBA (IS)是沒有HKIE庇蔭的。


結語
「泵code能力」,一直是IT大系學生的成績指標。
我的一位老師曾經說過:「我曾有一位同學,A-Level成績優異,卻不明白電腦的邏輯,結果讀得很辛苦。」
畢竟,電腦需要數學,但當中的邏輯,卻大有不同,而繁重的programming功課,更令不少學生在Year 2成了逃兵。
始終,Engine是一科不是讓水泡學生讀的水泡科,這對大部分的工程學院的programme都適用。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