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日 星期五
序
曾經有人這樣說:「在科學界,二十世紀,是一個物理和化學相互影響的年代,而二十一世紀,則是生物和化學互相交雜的一百年。」
從admission角度看,Biochem和Molecular Biotech,可以說是救了生物和化學的一命。
但,這能維持多久?
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正如Dean's Note的作者所講:
「二十年前,一個叫『香港』的大城市,終於徹徹底底成為投資社會......大學生都荒廢學業做少年股神,事實上,大學的功能已經降格為提供搵工的一紙證書而已。」
「太陽像那大紅花,
在那東方天邊掛,
圓圓臉兒害羞像紅霞,
只是笑不說話。」
「生」(Sun)、「化」(Flower)是今集的主題,亦是照耀各位失意考生的紅太陽。
奬?人?
生物:徐立之、簡悅威、胡秀英......
化學:黃麗松、支志明、馬臨......
菲爾茲奬:邱成桐(1982)、陶哲軒(2006)
諾貝爾物理學奬:楊振寧(1957)、李政道(1957)、丁肇中(1976)、朱棣文(1997)
諾貝爾化學獎:李遠哲(1986)
諾貝爾生物/醫學奬:None?
或許,上面的人名反映到為甚麼化學和生物,不如數學和物理般,那樣受香港學生歡迎。
老實說,楊振寧和李政道得到諾貝爾物理學奬,在當時的確激發了那一代的中學生衝去讀物理,這在《傑出華人系列:丁肇中》裡面亦有提及。
結果,在純理科沒落時,生物和化學,首當其衝,成了馬前卒。
就現時情況看,生物由於還有Bio Group的人撐著,未至於像化學一樣,被打入深深的冷宫裡去。
可是,在四面(MBBS、MBMS、Food & Nutrition、Biochem)受敵的情況下,生物不可能捱得久,只會慢慢地從中下游,滑落到下游民族。
當然,希望救系的大學,通常都會引入外地生,但這只是治標不治本。
或許,若採用美式的做法,將MBBS轉為Postgraduate,香港的Bio和Chem還會有一絲的希望,以未來三三四的情形看,這種做法可能有機會實行。
院校概況(Biology)
與Physics差不多,三大是提供以研究為主的課程,Poly、BU和City則是以實用為主,這一點不但是Bio,對Chem亦適用。
自從HKU Science成了6901以後,course的流動性大了許多,亦使人忽略了某些新增的majors,這在Bio方面尤為顯著。
Biology、Biotechnology、Ecology & Biodiversity、Microbiology都是其他院校的Biology或者MBMS所涵蓋的。
Biotechnology,其出發點與Bioinformatics差不多,這可以說是後者的其中一個死因。另一個死因,是科網爆破後,黏著帶有電腦元素的programme皆一蹶不振,君不見HKU的BBA (IS)之慘烈嗎?
Bioinformatics腹背受敵,難怪07年的收生人數只得2個。
Bioinformatics參考:
Curriculum
Core subject streams
MBMS可以說是近年炙手可熱的科目,UST收生成績之高,令人側目,情況與初出道的Biochem可爭一日之長短。
綜觀全部大學,MBMS可以說是三大的獨市生意,而由於HKU的Microbiology併入了6901,令CU和UST的MBMS進一步推高。
至於Biochem,和MBMS一樣,是三大獨門經營,這兩科可以說搶了不少Bio的中游學生。
CU Biochemistry Course structure:
另一方面,FNS由HKU和CU獨家放送,但兩間大學均沒有專設一個department for FNS的。
HKU和CU的FNS皆由生物和生化的department開設的。
可是,不論HKU也好,CU也好,兩所大學提供的學士學位課程均不能令你成為註冊營養師,關於這一點,我需補充一下,香港是沒有營養師的註冊制度,所謂「註冊」,就是拿一個國際營養師牌。要取得這個牌,必須到外國修讀FNS的Master課程。至於HKU Space隔幾年所提供的,並非國際牌,而是令你在實習以後,在香港成為註冊營養師。
出路方面,雖然FNS可以做食物化驗和QC的工作,但在理工開設一個新programme for non-JUPAS的情況下(下文將會講述),這條出路的確成疑。
至於MBMS、Biochem、Biology,研究、教書、化驗,是一個挺不錯的出路。對於喜歡鑑證的人來說,Biochem亦提供一個平台,讓你更認識這一行頭。
院校概況(Chemistry & Material Science)
Chem,其實可以說的不多,各大院校所提供的課程,其實都是不相伯仲,只是側重面不同。
至於Chem Eng,由於計數多過化學,故留待稍後再談。
特別之處有二:
‧Poly的Chem Tech
‧Material Science/Engineering
在Poly的Chem Tech方面,近年launch了一個self-financed的programme,名為Bachelor of Science (Honours) in Food Safety and Technology,這個programme同時搶奪了FNS和Chem學生的出路。
可是,對於HD/AD的學生來說,這是一個較有方向(當然亦較有限制)的top-up degree,而且由於self-financed的關係,不用與其他大學生爭學位。
不過挺有趣的,是一些Poly Info day的經歷:
話說,中七前往Poly Info day,去了Chem Tech的admission talk,越看/聽越不對路,怎麼似曾相識的?
原來,中六時,被同學拉住去聽Med Lab Sci的admission talk(我是修讀Pure、Phy、Chem的>_<"),所用的slide,幾乎和Chem Tech如出一轍,也就是有甚麼理大和深圳中醫學院合作,甚麼Chem Tech/Med Lab Sci在中醫研究的出路......
不過,好戲還在後頭,教授在談到admission的時候,竟然說:「其實我們並不介意大家把我們當作水泡科的......」,接著的一張slide,顯示出HD v.s. Bachelor,高考的化學成績。
由於HD「天生麗質難自棄」,Chem C或以上的人數實在不少,當中大部分當然是中化或者UE鎩羽而歸。
Bachelor和HD,高考Chem C或D的,都佔了大多數(亦有網友指出拿C的佔大多數),這就能明白為何教授如此感嘆了。
至於Material Science/Engineering,則是近幾十年,因為物理和化學漸不可分,而產生的科學。
簡單來說,就是同時以物理和化學的角度,看不同的物質和物件。
在香港,HKU和City都有提供相關的學士學位課程,至於CU和UST則到了Postgraduate才有相關的課程,某程度上可以看出了各大學對此一科學的取態。
對於香港的學生來說,此科雖然新穎,但卻沒有Biochem或MBMS美好的願景,所以亦較少人留意得到。
結語
當大家在沙灘碧波暢泳,同陽光玩遊戲的時候,不要忘記身邊還有許多的水泡浮在水面上。
這些水泡中,有大有小,正如某圍棋書所說,「大龍不容易死」,選擇的時候可要小心,否則換來一個no offer,真是愛莫能助了。
標籤: JUPAS夜未眠08
0 意見:
張貼留言